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科普知識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三(中)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三(中)

時間: 陳響897 分享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三(中)

  D0410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胃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豐隆穴。豐隆穴離足踝八寸(18.4厘米),分支跑向足太陰脾經;其分支,沿小腿骨外沿,上行連絡頭項,會合各經之血氣,下行連絡咽喉。胃病胃氣異常,就會生喉痹、猝然失聲。胃經實就會發(fā)狂、癲癇,胃經虛就會足不能收、小腿枯萎。宜刺臨界位之豐隆穴。

  D0411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jié)】之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脾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公孫穴。公孫穴離足大趾本節(jié)之后一寸(2.3厘米),分支跑向足陽明胃經;其分支,流入并連絡腸胃。血氣上行異常,就生霍亂;脾經實就會腸痛如切,脾經虛就會鼓脹。宜刺臨界位之公孫穴。

  D0412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后,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腎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大鐘穴。大鐘穴正當足踝之后,環(huán)繞足跟,分支跑向足太陽膀胱經;其分支,合并腎經上行跑向心包經,下行自外貫穿腰部、脊椎。腎病血氣異常,就會煩燥、郁悶;腎經實,就會尿道不通、膀胱不利;腎經虛,就會腰痛。宜刺臨界位之大鐘穴。

  D0413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于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足厥陰肝經絡脈之臨界位,名叫蠡溝穴。蠡溝穴離足內踝五寸(11.5厘米),分支跑向足少陽膽經。其分支,流經小腿部,上至睪丸,交結于陰莖。肝病血氣異常,就會睪丸腫大、猝然生疝氣;肝經實就會陰莖堅挺、伸長,肝經虛就會奇癢無比。宜刺臨界位之蠡溝穴。

  D0414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任脈絡脈之臨界位,名叫尾醫(yī)穴。自尾醫(yī)穴下行至鳩尾,分散于腹部。任脈實就會腹部皮痛,任脈虛就會瘙癢。宜刺臨界位之尾醫(yī)穴。

  D0415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靖邠u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督脈絡脈之臨界位,名叫長強穴。自長強穴沿脊椎兩邊上至項部,分散在頭上,下行當在肩胛左右,分支跑向足太陽膀胱經,流入并貫穿脊椎。督脈實就會脊椎僵硬,督脈虛就會頭部沉重。頭部搖動時,挾持脊椎時,有不適者,宜刺臨界位之長強穴。

  D0416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jié)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脾經之大絡脈,名叫大包穴。自淵腋穴下三寸(6.9厘米)處流出,分布在胸脅。脾經實就會全身都痛,脾經虛就會全身骨節(jié)弛縱。此血管若出現網羅成片之血絡,都是刺脾之大絡脈(即大包穴)。

  D0417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全部十五種絡脈,血絡脈實就必有顯現,血絡脈虛就必有脈陷。觀察不到時,尋求至手足之經。人之經脈不同,絡脈之臨界位有異。

  公眾號:其人頌經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386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