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
有關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
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需要,更是提高我國大學生自身素質的需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范文一: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摘要] 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是要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和現代化法治觀念,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一代新人,切實負擔起興國強國的重任。?
[關健詞]大學生 法律素養(yǎng) 法律意識
黨的十五大確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一項嶄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偉大工程。鄧小平同志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實現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教育和培養(yǎng)好他們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根本上講,就是要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和現代法治觀念, 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適應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的一代新人, 切實負擔起興國強國的重任。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1.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整體不高,法律意識普遍淡漠
我國高校安排了法律理論的學習,為各專業(yè)的學生設置了《法律基礎》課,但是這門課的學時不限,本科32學時,專科28學時,在這有限的學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一些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導致一些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學校招生規(guī)模逐年擴大,而校方對學生的管理卻未加強,再加上大學生都重視專業(yè)課的學習,而對法律基本課這類公共課都不重視,考試時突擊,應付了事,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漸,導致個別學生自覺性越來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線而走上犯罪歧途。
2.主動法律意識明顯缺乏
由于傳統(tǒng)法律意識的思維慣性,也由于教育與宣傳輿論的局限,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處于一種被動的守法狀態(tài),認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們經??吹椒ㄖ菩麄鳈谥械膬热荽蠖鄶凳且蜻`法犯罪所受到的懲罰,使大學生感覺到的是法律的無情,而并沒有感覺到法律是他們生存的需要,是他們行為的準則,是他們利益的維護者,大學生的內心深處認為只要我不違法就無需學法。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法律,甚至會采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學生犯罪呈上升趨勢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犯罪呈明顯增長趨勢。前不久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案更是讓大學生犯罪問題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還有2002年1月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把摻有火堿和硫酸的飲料, 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yǎng)的狗熊身上和嘴里, 造成多只狗熊受傷。劉海洋在被拘留后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 知道民法、刑法等, 但卻不知道傷害狗熊是違法犯罪, 現在知道了, 自己很后悔。”由此可見, 當代有許多大學生并未將法律知識轉化為法律意識, 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 從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有利用引導、保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全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憲法意識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馬克思稱之為“法律的法律”。增強憲法意識,大學生首先要明確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根本的活動準則。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國家權力必須來源于憲法和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和范圍內行使,公民義務也必須來源于憲法和法律的設定,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圍之外的義務。增強憲法意識,大學生就要樹立憲法應有的權威。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確立憲法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重要領域,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2.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法制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圍
形式靈活的校園法制文化活動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法律現象給予關注地熱情和興趣。另外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等活動;精心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等活動,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這種既有直觀實務又有深層理論的滾動式的校園法制文化活動,是培養(yǎng)和普遍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切實可行的渠道之一。
3.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yōu)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guī)范的內容和相對穩(wěn)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guī)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guī)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guī)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tǒng)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高質量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4.學生自覺學習法律,強化道德自律
現代法律意識只有通過大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才能將所學到的法律知識轉化為日常行為,才能使大學生自覺遵守法律,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并且能夠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堅決斗爭。要徹底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主觀要件。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其個人的成長,中國的法制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為了使其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能夠適應法制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學校是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和具體的安排,它是一個系統(tǒng)而復雜的社會教育工程。
參考文獻:?
[1]韓世強.資源再造:法治與德治及“第三力”[J].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2004,(3):72-75. ?
[2]馬雷軍.校園法律指南. 經濟出版社,2005,5.1.?
[3]陳若冰.關于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思考.華北工學院學報,2004,(2). ?
[4]劉敏.高度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4,(5)
有關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范文二: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特點,較為全面地歸納出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幾個重要途徑,即完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拓展第二課堂;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及構建全社會的法制教育網絡等。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意識 培養(yǎng)途徑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對于法律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的總稱,它表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的各種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它包括法律認知、法律情感與意志、法律價值觀三大部分。法律認知是人們關于社會法律現象科學認識活動的結果,它是人們關于法的一般理論和法律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及其規(guī)律,以及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現行法律的內容和特點等方面的知識的總和。法律情感是指社會主體對法現象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或心理反應,是社會主體主張權利,為權利和法律而斗爭的內在心理動力,是一個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法律意志是社會主體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勇于同違法犯罪行為斗爭的主觀心理基礎,表現為主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畏強暴、不畏誘惑和脅迫的堅強的守法精神和護法品格。[1]法律價值觀,包括法律評價、法律理想和對法律價值(如公平、正義、自由等)的理解與接受,它是可能對立法、政策適用和司法判決等行為產生影響的超法律因素。它們是一些觀念或普遍原則,體現對事物之價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進行的判斷。
據此,我們可以將大學生法律意識表述為: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中國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他們的法律意識如何對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有很大影響。所以,很有必要對這一群體的法律意識給以關注。
一、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還區(qū)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就其主體而言,大學生的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或社會公眾;就其內容而言,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致使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因此,他們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2001年,有關機構對全國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1萬余人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幾乎所有大學生都贊同“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認為應該自覺守法、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等等。然而,同時卻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應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糾紛”選擇“托人私了”,80.96%的人認為“在親情和法律面前,有時確實不好辦”,42.97%的人認為“能夠鉆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有52.54%的人“買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認倒霉”。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覺醒和增強,但大多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而且“知”與“行”存在較大反差;在不同大學生當中法律意識水平參差不齊。[2]從大學生的行為表現來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學生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事例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鮮見,如盜竊、搶劫甚至賣淫、強奸、殺人等犯罪行為,以及打架斗毆、毀壞公物、剽竊他人學術成果、隨意撕毀就業(yè)合同等違法行為時有發(fā)生。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損害。其中不少女大學生對自身安全關注不夠,有些大學生在就業(yè)、勤工助學過程中被騙,有的大學生上網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分析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不難發(fā)現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當代大學生有著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制意識。隨著知識的積累,視野的擴大,大學生開始學會對現實行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關注國家的法制建設,更關注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他們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對國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靜、理性的分析,常常又表現出情緒化的傾向。第二,法制心理狀態(tài)呈現出多樣化傾向。有些學生對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比較欣賞,主張在法制建設上全盤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有些學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消極因素的影響,輕視法律的作用。第三,更加注重實現自我價值,但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喜歡以批評的眼光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為表現個性,甚至把學校規(guī)章制度視為束縛其思想和行動的多余之舉,對法紀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違規(guī)的情況。第四,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法律知識懂得不少,然而現實生活中,其行為與法律規(guī)定背道而馳,守法的自覺性較差,形成“學而不用”,“知而不信”現象。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不樂觀,對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態(tài)度不夠堅決。
上述情況表明由于受社會負面文化和學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面對這種情況,對大學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yǎng),勢在必行。
二、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調查表明,28.49%的大學生表示愿意接受“法制教育”,其中有11.34%的人把自己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內容選定為“法制教育”;38.04%的大學生已明確意識到自己法律意識方面的不足,認為自己必須“積極學習法律知識”。[3]這表明,大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比較高,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和有利條件
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特點,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精選內容,擴充課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完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
首先,樹立憲法法律意識。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列寧曾指出: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從憲法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塊,即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然而,這兩塊并非地位平行的兩部分,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憲法的基本出發(fā)點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其次,通過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繼承法、訴訟法的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學習,使大學生正確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幫助大學生形成依法辦事、同違反憲法、法律以及破壞我國法制的行為斗爭的思想意識。再次,在擴充課時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增加“案例法”、“體驗法”、“討論法”提高教學效果。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拓展第二課堂。
走出課堂,旁聽審判,讓案例事實說話,會比老師在課堂上的泛泛講解更有震撼力。庭審過程中,嚴謹的法庭調查,激烈的案情辯論,法庭對事實的認定,對法律的適用,會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法的神圣與威嚴。此外,參觀監(jiān)獄、指導學生自己成立各種法律協(xié)會、法律社團,進行普法宣傳。同時,還可以廣泛關注“今日說法”之類的法制節(jié)目,閱讀參考法律書籍。這些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
道德與法律的同質性和功能上的互補性以及兩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與法律進行一體化運作可行性的基礎。雖然道德與法律有很大差異,但在規(guī)范這終極意義上兩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禮”,這種倫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運作的歷史為我國法制現代化提供了道德與法律一體化運作的歷史實證的先河。尋找道德與法律的契合點,通過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
4、齊抓共管,著力構建高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網絡。
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需要全體社會共同關注,需要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配合。首先必須依法治校,保證良好的校園生活環(huán)境,切實抵制社會不良文化的進入。家長要注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學校教育;司法機關也應該有重點地與大學定期聯(lián)系,加強校內的司法宣傳教育;政府職能部門則應力所能及地為大學排憂解難,要切實采取可行的措施,優(yōu)化社會大環(huán)境以及校園環(huán)境。通過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個好的法治環(huán)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現代法制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高級建設者,其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認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影響著社會的民主法制化進程。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預防和抑制大學生違法犯罪,同時提高其運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的能力,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完善,更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劉旺洪.法律意識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2-13:73.
[2]陳建新,袁貴禮.中國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透視.社會科學論壇,2002(4):88.
[3]陳建新,袁貴禮.中國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透視.社會科學論壇,2002(4):89
有關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相關文章:
5.大學生法制意識